2021年 第一零零期(總第636期)
簡 報
﹝2021﹞ 第一零零期(總第636期)
中科院老科協辦公室 2021年8月19日
中科院老科協地理資源所分會張青松研究員
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的采訪
日前,科技日報記者楊雪等三位記者應邀到地理資源所所史館參觀。期間,對展館內的一塊特殊的巖石產生了極大興趣。隨后對提供這塊展覽巖石的張青松研究員做了專訪。
張青松老師在接受采訪時,向科技日報記者講述了40多年前他作為中方副隊長首次參加南極科考的故事。
張青松老師采集的巖石標本
承載了中國首次南極科考的記憶
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所史館里收藏著一塊特殊的巖石,它是由該研究所張青松研究員帶回的,也是中國首次南極科考樣品中的一件。
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采集的巖石標本(科技日報記者 洪星攝)
1980年1月6日,張青松和國家海洋局的董兆乾被中國政府派往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訪問考察,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1980年1月12日,董兆乾(左1)、張青松(左三)準備飛往南極麥克默多站
在75天的訪問參觀活動中,張青松和董兆乾深深感受到我們中國落后了,當時有18個國家已經在南極建立了考察站?;貒?,他們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提交了考察報告,這份報告為我國開展南極考察事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1980年,張青松不顧南極考察的艱險又主動申請再出征,同年12月至1981年12月,在澳大利亞戴維斯站進行了越冬考察,一方面進行地貌和第四紀環境的研究,同時也默默學習建立和管理考察站的經驗。
1981年1月,張青松乘坐 “納拉頓”號前往戴維斯站,這次南極之行張青松收集了8箱標本和樣品,與所內外專家合作研究獲得我國第一批南極研究成果。
1981年7月10日,戴維斯站又見初生的太陽 (張青松供圖)
1982年8月,張青松在國際南極地學討論會上宣讀了2篇論文,但外國學者只承認這是張青松個人的研究成果,不認可是中國的南極科考成果。因為,中國當時還沒有自己的考察站和長期的科考計劃,在給國家南極考察辦公室的報告中張青松提出三個可供選擇的建站地點,南極半島、拉斯曼丘陵、和阿德雷地。如今,前兩個已建成,就是長城站和中山站,第五個南極考察站正在阿德雷地附近的恩克斯堡島建設中。
喬治王島地形和長城站位置圖 (張青松供圖)
1983年,中國加入《南極條約》,但仍沒有考察站,我們在南極國際事務中只有發言權,沒有表決權和決策權。1984年10月,張青松和董兆乾作為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副隊長,再次同赴南極協助建設長城站。
文章開頭的那塊巖石就是張青松在這次南極之行采集的,成為中國首次南極科考的樣品之一。
1984年12月30日,五星紅旗首次飄揚在南極喬治王島。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落成。同年秋天,中國被接納為“南極條約”協商國和“南極科學委員會”成員國。從此,我國開啟了獨立自主、有計劃的南極科考時代。
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
(張青松供圖)
(中科院老科協地理資源所分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