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九十五期(總第631期)
簡 報
﹝2021﹞ 第九十五期(總第631期)
中科院老科協辦公室 2021年7月22日
上海市老科協中科委舉辦
“后疫情時期的防控對策”學術沙龍
在世紀疫情,百年變局之際,由中國科學院老科協、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主辦、上海市老科協中科委承辦的“后疫情時期的防控對策”學術沙龍于2021年6月16日上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舉行。
沙龍邀請了中科院老科協,上海市老科協及其下屬學術委、醫學委、藥學委、質量委、土建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及其下屬上海光機所、微系統所、藥物所、有機所,以及復旦大學、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戰略研究所、上海衛生檢驗所、中國航空無線電子所、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天暈環保公司等相關單位的老專家及在職研究員、教授、高工共26人出席。
沙龍由上海市老科協中科委常務副主任祝如榮研究員主持。他首先引用了195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喬舒雅·萊德伯格說過的一句話:同人類爭奪地球統治權的唯一的競爭者,就是病毒。從去年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已有一年半時間,它給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社會經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在各國政府、醫學工作者和科學家的努力下,已成功研制出多種疫苗并推廣接種。但由于新冠病毒不斷的變異,人類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將成為不爭的事實。在國內疫情基本控制而走向后疫情時期的今天,我們有什么好的對策和建議?今天的沙龍就請各位專家發表各自的真知灼見。
上海老科協醫學委主任吳國良教授首先作了題為《后疫情時期對大健康的新思考》的主旨報告。報告指出,在后疫情時期談大健康,就是要秉持人民至上、生命之上的理念;建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2021年是抗新冠疫情“黎明前最黑暗的階段”,由于印度疫情失控,周邊國家壓力山大。我們除了堅持有效的防疫“三件套”、“五還要”外,還應實施以下舉措:1、公共衛生系統改革要落實到位,要解決疾控行政職能分散、疾控專家只有建議權以及疾控人才留失問題;2、加強輿論導向,摒除社會雜音,扶持、充實民眾可信賴的醫療衛生信息平臺;3、重視核酸快速檢測方法的完善,強化檢測體系建設,使疫情追蹤成本最小化;4、加快滅活病毒疫苗以外的其它四類疫苗的研發,加強與國際機構的合作,為病毒變異作好應對準備;5、客觀系統整理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實踐,認真總結其在治療輕癥、阻遏重癥以及中西醫結合鞏固療效等方面的經驗;6、加強生理免疫力和心理免疫力的宣傳。7、防疫有我,愛衛同行,嚴禁野生動物買賣和嚴控活禽市場,堅持垃圾分類行動的全國推廣,開展各季節病媒生物防治行動。
接著,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戴志強研究員作了《后疫情時期的營養和免疫》的邀請報告。報告指出:后疫情時期,嚴防輸入傳播直至歸零的舉措仍是當務之急,大力推行疫苗接種和提升民眾免疫力才是長久之計。疫苗能激活抗體免疫,營養則是細胞免疫的基礎。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揭示,在眾多營養素中缺硒和維生素D尤與新冠病毒的易感性有關。我國72%國土面積缺硒;八成以上中國人存在維生素D不足。眼下,對新冠病毒的了解還“非常初步”,特效藥的研發任重而道遠,疫苗的安全性及其應對病毒變異的有效性尚待觀察。實踐證明補充硒元素和維D是增強免疫力簡便、安全的有效途徑,它為我們后疫情時期防控新冠病毒提供了新思路。
報告后,參加活動的專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主要意見如下:
一、要建設我國現代公共衛生疾控體系,加強病毒學的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疫情爆發至今,現行的隔離措施、中西醫對癥治療和疫苗接種都不是直接針對病毒的殺手。我們對新冠病毒的了解仍“非常初步”。國內只有一家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北京、上海的研究力量都以其它微生物和植物病毒為主。近10年全國醫衛人員增長了58.07%,而疾控系統的人員下降了4.5%。國家在政策引導、財力支持上要進一步加強。
二、發揚中醫“上工治未病”的優勢,重視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根據疫病流行規律,中醫對庚子年疫災流行早有預報。新冠肺炎屬于中醫“濕瘟”范疇,扶正祛邪的三藥三方已成功用于“治已病”,中醫藥寶庫中還可挖掘更多手段用于“治未病”和患病已愈者的扶正調理,防止復發。另外,要提倡正規醫學院和師承班兩條腿走路以及增加西學中班;把中醫藥基本知識適時列入中小學智育、體育、情育之中。
三、大力發展無接觸經濟,提供規范、友好的技術支撐和法律保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網絡等平臺,達到人與人、人與物之間不接觸就可以實現交易的經濟活動,如遠程辦公、智能配送、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在疫情爆發初期有井噴式發展,在后疫情時期將會更加普及。政府管理部門要加快相關領域規則制定,明確界定各參與方的權、責、利,為無接觸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與此同時,把“年齡友好”融入后疫情時期的防控對策,對醫院、菜市場等老年人經常光顧公共場所,進行適老化的數字化改造,采用培訓等方式幫助老年人掌握必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工具。
四、等離子體空氣消毒凈化器的推廣應用。采用電暈放電生成低溫等離子體的方法,用于殺滅病毒、去除氣相有害物是21世紀環境科學四大新技術之一。擁有19項國內外專利、榮獲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新金獎的周云正高工研制的等離子體空氣消毒凈化器,有望成為醫院、學校、辦公樓、實驗室等密閉空間的抗疫得力助手。
討論后,中國科學院老科協副理事長陳樹堂作了發言。他首先祝賀沙龍圓滿成功,同時感謝許多非中科院系統專家的積極參加。上海分院老科協這幾年開展沙龍工作一直走在京外單位的前列,本次沙龍的主題貼近人民群眾和國家關心的中心工作,也很有特色,希望能按照要求寫好總結。上海有研究所、先進制造業和人才優勢,希望老科協能就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前瞻性技術為國家提出一些好的建議和意見。習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繼續推進創新鏈產業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地方政府也看重老科協專家的能力,老同志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協助自己的學生或同事做一些成果轉化工作。
最后,上海老科協副會長王迅發言。他感謝上海老科協中科委的工作一直得到中科院在職相關部門和領導的重視。希望上海老科協中科委進一步發揮雙重領導的優勢,發揚光大在學術、科普方面的特色。我們老科協中科委的工作如能與分院各所現有的工作有所銜接,會更有顯示度,這是努力方向。
圖1.《后疫情時期的防控對策》學術沙龍合影
圖2.《后疫情時期的防控對策》學術沙龍會場
圖3. 上海市老科協中科委常務副主任祝如榮研究員主持
圖4. 上海市老科協醫學委主任吳國良教授作主旨報告
圖5.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戴志強研究員作邀請報告
圖6.中科院老科協副理事長陳樹堂發言
圖7. 上海老科協副會長王迅發言
(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市老科協中科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