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地震科普教育是我的一個心愿
我退休后一直在做地震科普教育工作,自稱“地震科普志愿者”。實際上做地震科普教育是我的一個心愿,這個心愿的產生是在30年前。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后的第五天,我和(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同事一起去了唐山地震現場,地震后的唐山到處都是殘墻斷壁,滿目都是同胞的尸體,慘烈場景讓我記憶猶新,永生難忘。當時我心里痛苦極了,認為唐山地震沒有預報,是地震工作者的失職,我們愧對唐山人民。
幾十年后,我才真正認識到地震預報并不是想象的那樣容易。更讓我不能忘記的是,唐山地震奪去了24萬多同胞的生命,在分析人員傷亡原因時發現,在傷亡的人員中有一些人是由于沒有避震知識,當地震發生時因驚慌失措而造成傷亡;同時也有些人是由于了解一些地震知識,掌握一定的避險方法,在地震發生的關鍵時刻采取了正確的避險措施而幸免遇難。因此我認識到地震科普宣傳教育應該是地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有機會我一定去做地震科普的宣傳員。
由于有了這種想法,平常在工作中就留心積累素材。1999年春天,我負責給中國地震局制作一套參加“建國50周年科學成就展”的項目,題目為:“前進中的地震事業”多媒體演示系統。這套系統介紹了中國地震局的歷史沿革、地震知識、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常識等。此系統參加展覽后受到上級主辦單位和地震局的表揚和獎勵。在完成該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學習一些制作多媒體演示系統方法,基本掌握了制作多媒體演示系統的技能并獲得了一些地震科普資料。
后來我們又為中國地震局,為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而研制了帶有沙盤的“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多媒體演示系統,在法展覽期間受到法國觀眾的好評。當時的《環球時報》報道說:“在展覽期間,受到參觀者好評,特別是在法華僑參觀時特別興奮,很多老華僑站在我們帶有中國地圖沙盤的多媒體演示系統前留影,向子孫介紹中國的情況”,他們為祖國科學技術發展而驕傲。后來這套系統(英文配音)又到南非等國家展覽,都受到當地人們的歡迎和好評。此套系統(中文配音)還參加了“建國50周年科學成就展”,同樣受到了表揚和獎勵。后來這套系統以中國地震局的名義送給了“中國科技館”,供青少年參觀學習。
從參加工作到退休,我做過很多項目,也得過不少獎勵,但是我最看中,也是感到最有意義的項目就是,“前進中的地震事業”和“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多媒體演示系統。雖然此項目對晉升職稱沒有用(因為這是科普項目),但是它作為向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宣傳中國地震事業的發展、宣傳地震知識,應急避險及自救互救方法,也是一種地震科普教育形式,我很喜歡。
2004年8月退休后,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了,我認真的研究了有關地震科普軟件的使用,例如:美國科學家:瓊斯,編寫的《地震與火山分布》和《地震波的傳播》軟件,和朋友一起編寫了“地震數據的轉換程序”,把中國的地震目錄文件運用到演示軟件中去,編寫了一本《兩個地震演示軟件使用與開發》。雖然因為經費問題沒有出版,但是打印的版本被很多同行參考使用,此軟件也被很多做地震科普的同事嵌套在科普課件中。
我特別注意收集一些關于地震、地質、火山、溫泉等方面的各種資料,只要我能看到的關于地震、地質、火山、溫泉等影視及文字資料,不論價格高低都會買回來認真看,并把有關的章節或者視頻片段摘錄下來以備講課使用。我十分注意在網址上尋找和發現一些資料,并把它收集起來。例如: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出的“地震解析”(見左圖),一張圖涵蓋了地震的基本知識,很受科普工作者的歡迎。
有一次在網上瀏覽時,突然發現一段視頻,《解密:5.12大地震》很好。之后經多方打聽,才知道,此片是成都峨嵋電影頻道拍攝制作的科教紀錄片,作者是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地球科學終身教授,華人稽少承先生和四川區域地質勘探大隊總工程師范曉。于是我打電話給峨嵋電影頻道拍攝制作的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后,他們為了支持我的科普工作免費送了六張光盤。我非常感謝他們,因為這些資料對做科普非常有用。俗話說的好:“一切機會都會給有準備的人”
在退休的第二年春天,有位“中國科學院科普二團”的老師來找我,希望我能幫助他們講地震方面的科普報課,我想了想回答他:“好吧,讓我試一試,做科普也是我的一個心愿?!痹谶@種思想的指導下,我接受了這個任務。
2005年4月4日,我給北京市114中學的500多名師生上了第一堂地震科普課。當時心情激動又緊張,一個半小時的課下來,我出了一身冷的汗。校長對我說:“王老師,您的課講得很好,內容豐富,知識性強,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就是您有點緊張”。師生的真誠鼓勵和指教給了我信心和勇氣。我也看到了地震科普社會的需求,因此堅定了繼續做好科普工作的決心。
怎樣才能上好科普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靠熱情不行,不僅要有豐富的地震知識,還要有藝術的授課方法,要認真閱讀專業書籍,到網上查找資料,向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求教等。
為了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經常去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向他們學習。例如:地震系統老科學家何永年、湯泉、張少泉、徐德詩等的科普報告我都聽過,還經常參加中國科學院主辦的不同專業的科普論壇,聽院士、著名學者是怎樣做科普報告的。我還參加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離退休干部工作局聯合舉辦的科普作品創作培訓班”,聽取著名科普作家講怎樣進行科普創作,怎樣上好科普課等。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學習授課技巧。
一次在“北京航天中學”做“地震與海嘯”的科普報告。由于課前認真備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在課堂上繪聲繪色的講演,把專業的地震知識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給大家。同學們全神貫注的聽,會場內還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笑聲和驚嘆聲。報告會結束了,但有的同學久久不想離開,他們說:“太好了,我們應該經常舉辦這種報告會”。當老師把一把鮮花送到我的手上,我激動地熱淚盈眶,這是師生對我科普工作的支持和鼓勵。
我不僅給學生上科普教育課,并積極參與聯系授課地點。2007年冬季的一天,我和另一位老師到地處豐臺區比較偏僻的一個打工子弟學?!靶兄獙嶒瀸W?!甭撓抵v課的事,冒寒風換乘三次公共汽車(323路、113路、921路)用了3個小時才到了學校附近,還是找不到學校位置,只好上了一輛出租車。當出租車司機知道我們是來聯系給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上科普課時,他說什么也不收車費,并激動的說:“你們這是在做好事,積德行善我不要你們的車費”當然車費我們還是給他了。人們群眾對我們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慰。
“行知實驗學?!庇?span lang="EN-US">3200多名學生和180多名教師,但是當時學校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我們必須要自己帶電腦和投影儀,在既沒有專車接送,也沒有講課報酬情況下。我們多次到這個學校給孩子們上科普課,受到了師生的歡迎。
根據社會的需求,我還先后撰寫過一些關于地震的科普稿件,如“海嘯之后……”、“汶川地震給我們的警示”等文章,刊登在《青少年科學探究》雜志上,提醒大家重視科普教育工作。
我做科普教育工作受到很多老領導、老同事的幫助和支持,王玉秀先生寫文章表揚鼓勵我。趙仲和先生多次把我上課用的英文圖片翻譯成中文,在幫助我看稿件時非常認真提出修改意見,北京局的黃雨蕊同志經常把一些地震科普資料送給我,讓我上課時作為獎品發給學生,激發同學上好科普課的積極性。
大家對我的幫助、支持和鼓勵更堅定了我做好科普教育的信心。
幾年來我參加了“中國老科協地震分會科普報告團”和“中國科學院科普二團”組織的各種科普活動,在北京城郊和南京、杭州、唐山等大、中、小學及社區、新華書店等做了近百場科普報告,還給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的學生上科普選修課。今年還應“中國地震局宣教中心”的邀請,在長沙舉辦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培訓班”上,做了“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強科普課件的表現力”報告,參加會議的有140多位學員,反映很好。他們都積極要求的拷貝科普資料,說:“講課內容豐富實用,對我們講科普有具體幫助”。
做地震科普教育實現了我的心愿也獲得大家的理解、支持和幫助,去年被評為:“2006年至2010年度中國地震局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今年被評為 (2010~2013年度)優秀老科技工作者。我要繼續努力,把做地震科普教育的心愿實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