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六十期(總第326期)
簡 報
﹝2018﹞第六十期(總第326期)
中科院老科協辦公室 2018年10月30日
科普講師團走進平谷
大手拉小手---科技專家進校園活動的開展,科普講師團的專家又一次來到平谷區。2018年10月10日,講師團十位專家分別走進平谷區放光中心小學、劉店中心小學、南獨樂河中心小學、平谷三中、平谷七中、實驗二小平谷分校、山東莊中學、北京一師附小平谷分校、劉家河中學和平谷區峪口中學。十位老師帶著不同學科知識走進平谷的中、小學,給同學們帶來十場非常精彩的科普報告。
牛海山老師為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平谷分校三、四年級的同學們講述了《植物的生存策略》的科普報告。學生們多是周邊社區居民的孩子,對于科普活動也非??释?。為了保證會場秩序,張紅梅副校長給了牛老師很多小禮物,獎勵那些既能踴躍舉手回答問題,又能保持鎮靜的同學,果然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首任大隊長申行運老師來到了平谷峪口中學校,為100多名中學生作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航天科普講座。他的講座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航天科普知識。他從嫦娥奔月萬戶飛天講起,講到了什么是天空,什么是太空,什么是航空,什么是航天。講到了航天的三大特點: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講到了航天員進入太空的運載工具:火箭飛船及航天飛機。講到了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第二部分所講的是航天員的選拔訓練及太空生活。
第三部分講的是航天員執行任務的故事。
申隊長的報告深入淺出,生動有趣,中間不時穿插互動及視頻,使同學們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一個半小時的報告不知不覺就過去了。這次報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同學們既了解了航天科普知識,又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及立志教育。
李恒光老師在劉家河中學給孩子們講述了人造衛星的科學知識,李恒光老師的人造衛星把孩子們帶到遙遠的天空。什么是人造地球衛星?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哪年發射的?被稱為千里眼、順風耳的人造地球衛星的功能是什么?人造地球衛星距離地球有多遠?圍繞地球轉一圈需要多長時間?同學們都特別想知道,李老師從人造地球衛星的基礎知識、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暗物質探測衛星、地震監測衛星、火星探測衛星等展開,介紹了人造地球衛星的原理、功能、實際應用及趣聞。既有已經發射的衛星,還展望了近幾年計劃發射的衛星。
何況老師為低年級的孩子講我們身邊的科學,什么花你永遠摘不到?生病了為什么要吃藥?人為什么會起雞皮疙瘩?鋼筆為什么不叫鐵筆?從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為孩子講述我們身邊的科學現象、科學知識,讓孩子感受到科學就在廚房里、在房間里、在我們小區的道路邊。這里的每一個問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個小科學知識都近在眼前卻充滿疑惑。
楊汝榮老師,為平谷區劉家店中心小學的學生講授了《千奇百怪的植物》科普課。講課形式采用全校班級聯網方式,三、四、五、六年級的學生都能通過網絡電視與主會場的學生同時聽講。
演講內容主要以“揭秘植物的生存智慧”為主題,用中小學生耳熟能詳的“三十六計和七十二變”的形象比喻法,展示了植物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產生的特異功能和生存智慧。講授中有大量圖片展示,有視頻解說,每展示一種植物,同學們都驚呼地問“植物為什么變成這樣?”、“為什么變成那樣?”等問題。內容真實,形象直觀,語言簡單,通俗好記。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這些怪現象,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植物的好奇心。演講結束后同學們意猶未盡,一直在追問“它們為什么……?、為什么……?”。學生看的仔細,聽的認真,對植物的生存智慧驚訝不已。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平谷分校組織四、五年級同學聆聽了高級工程師田鳳蘭老師關于《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的科普報告。田鳳蘭老師通過播放多媒體視頻、課件、與學生現場互動、問答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向師生們講解了有關交通、消防、食品、乘坐電梯、預防燒燙傷、離岸流等安全知識和技巧,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了自救自護能力。
謝立璟老師從醫學的內容為孩子們的健康開展科普講座。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健康的內涵,強調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健康。簡單描述即健康就是身體好、情緒好、與家人和朋友相處和睦。然后介紹幸福的內涵及幸福是健康的最高水平, 通過幸福量尺游戲強化學生對兩者關系的掌握。介紹實現健康的三個步驟:1、樹立健康的目標(互動:心理視頻游戲、畫圖游戲)。2、做好計劃(互動:同學舉例說明5W1H原則)。3、做負責任決定指南(5條原則),強調在堅持過程中用該指南指導自己做決定,最終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
此次平谷區科技專家進校園活動旨在進一步提升平谷區青少年科學素質,使青少年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科學家,通過科學家普及科學知識,不斷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熱情,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科學探索精神。
(中國科學院老科協科普講師團關秀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