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七十期(總第411期)
簡 報
﹝2019﹞第七十期(總第411期)
中科院老科協辦公室 2019年11月29日
“學術創新文化環境建設”決策咨詢沙龍成功舉辦
中國科學院老專家咨詢團作為北京科協智庫基地,在2019年開展“學術創新文化環境建設”,其中包括“學術創新文化環境”的專題調研和舉辦“‘三城一區’學術創新文化環境建設”決策咨詢沙龍。在前一項工作中,咨詢團通過對五個研究機構的調研,初步了解了學術文化環境的現狀、科技人員的要求和意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等。在此基礎上,于10月28日在大氣物理研究所成功舉辦“學術創新文化環境建設”決策咨詢沙龍,進一步討論學術文化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從管理層面、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為營造不同類型科研機構學術文化創新環境獻計獻策。
沙龍由咨詢團團長洪延超研究員主持。沙龍特邀中科院科技戰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員給沙龍做主旨報告。中科院老科協理事長何遠光、顧問張志林、原中科院離退休干部局局長孫建國,中科院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譚福安、陳樹堂,大氣物理所黨委副書記王生林、原副所長李軍以及咨詢團專家王柏懿、王庚辰、林世昌、李爽、徐家遠、馬兵和研究所專家孟慶巖等30多位專家參加了沙龍。
中科院老科協理事長何遠光首先祝賀“三城一區”學術創新文化環境建設決策咨詢沙龍順利的召開,也預祝會議圓滿成功。他借此機會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老科協工作的重要指示。他說這是最高領導人的批示,對老科協非常重視,也給了我們鼓勵和力量,我們要好好學習落實。今天的決策沙龍,是一次很好學習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舉措。他要求要把沙龍辦好,寫出一份讓北京科協滿意的咨詢報告、體現中國科學院老同志水平的報告。
大氣物理所黨委副書記王生林致辭說,最近幾年的咨詢團專家匯編我認真看了,啟發很大。咨詢團成立十年了,現在被批為北京科協智庫基地試點單位,每年要開展多項研究,這些研究不管從形式還是成果都非常有意義,形成的這些咨詢建議為領導政策決策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大氣所作為團長單位,積極支持咨詢團的工作,在辦公用房、辦公場地、經費方面每年都給予很大的支持,以后會繼續支持。他還建議咨詢團盡量吸收年輕人,并預祝沙龍圓滿成功!
沙龍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員做主旨報告。樊春良是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科技政策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專家。長期從事科技政策與管理方面的研究。他的主旨報告從分析科研環境的概念出發,回顧近十幾年關于學術環境方面的調研情況,提出長期沒有解決的影響學術文化環境的主要問題,梳理中國與科研環境相關的科技政策,分析主要科技政策對科研環境的影響,對改進和優化學術文化環境提出了建議。
咨詢團副團長馬兵研究員做了學術文化環境的調研分析報告。通過對五個研究所調研的結果分析,給出目前學術文化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科技人員相關反應和要求,從文化、制度和管理層面初步提出優化學術文化環境的對策等。
在主題討論環節中,有8位研究員,其中有在職的學術帶頭人做了有準備的主題討論發言。討論緊緊圍繞學術文化環境問題,講觀點,提建議,暢所欲言。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李爽說,要營造民主的學術環境,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二是鼓勵發表不同意見,鼓勵標新立異,寬容失??;三是提供學術交流的機會,營造寬松、民主的學術氛圍。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林世昌認為,科研工作需要發揚“安專迷”精神?!鞍矊C浴笔且环N默默干事的工作態度,是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是一種頑強拼搏的堅韌意志,更是一種永不言棄的執著追求。要制訂合理的人才政策使盡量多的人有“安專迷”的條件。
中科院理化研究所黨委書記徐家遠提出要營造科技成果服務強國建設的良好氛圍。他說對于科技成果轉化,一是工程量大、耗時長;二是投入大;三是一次“再創造”。對于營造適合于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文化環境氛圍,他提了多條建議。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庚辰從人才評價、科研評價的角度談一些看法?,F在“四唯”橫行霸道,主要是對中央文件精神沒有很好執行,文件原則性比較強,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此外,“四唯”已經在科技界生根發芽、根深蒂固,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需要強化執行文件?,F在基金委的項目評審已有了好的苗頭,所以還是有希望的。
中科院理化黨委書記劉新建談了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問題。他說,求真求實是科學的本質,問題導向是科學的基礎,人才建設是關鍵,評價更不能“一刀切”,分類評價,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才能形成 “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
中科院離退休干部工作局原局長孫建國說,對于營造學術創新文化環境,中央不是沒有政策,突出問題是沒有制訂實施細則,沒有認真執行。文化建設還不自覺,就要有政策、要有制度去約束。要建立完整的監督機制,使出臺的文件能夠很好落實。評價指標體系很重要,喊了很多年,大家都講要分類評價,要有一些可操作的具體的建議。他還對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寬容失敗,成果轉化等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孟慶巖講了改進科研評價體系,提升創新能力問題。他認為不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已成為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其主要問題是急功近利。首先,不再簡單地以發表論文數量以及項目成果作為評價標準,更要注重科研成果影響力和實際價值;評價體系要有利于長期性、集體性研究工作的持續性開展,避免急功近利,克服“小、散、雜、低水平重復”等問題。他認為科研評價要堅持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根據科研的性質、領域制定相適應的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其中,科學創新應在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基礎上構建評價標準;技術創新應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關鍵技術的創新、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出等要素為主要標準。
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柏懿認為科技評價涉及項目、人才兩方面,是一種政策的導向,對于學術環境的營造、科技產出的質量均有深刻的影響。對于真正的“原創性、顛覆性”科學思想,在其萌芽階段,研究者未必有十分把握的方案和路線,這種原創思想是否可行尚需探討摸索。目前的立項評價缺少對這類課題的鼓勵??萍脊芾聿块T要切實樹立“支持原創,尊重原創,保護原創”的思想,構建能夠推進營造創新學術文化環境的評價體系在國家以及北京的自然科學基金中,專門設立鼓勵“原創科學思想”類別的基金項目;國家和地方科技成果獎勵評議模式應當改變,建議將申報制改為推薦制。
原中科院人事局局長、老科協顧問張志林積極評價了沙龍的主旨報告、調研報告和各位專家的討論發言,并對咨詢團撰寫好決策咨詢建議提出了要求:總結報告不能太長,要凝練。他充分肯定了從90年代開始,科學院設立的定性、定量評價體系。提建議就要認真的研究中央的有關政策,針對政策里的一些焦點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
原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黨委書記陳樹堂認為過去的評價體系還是比較健康的。評研究員學術委員會要通過,五個同行評議要通過,答辯要通過。 他認為對于科技人員評價,定性和定量兩者不能偏廢。比如成果轉化失敗了,就認為成果一定不行了、不先進了嗎?不見得。因為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他還就科技成果的轉化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原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李軍談了科技成果如何落地問題,并對懷柔科學城吸引研究機構提出了建議。他認為SCI論文量化評價體系,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出臺的與利益掛鉤的評價方法,現在應該再進一步的提倡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 “安專迷”并不過時,是優良的文化傳統,應該提倡。信念、理想很重要,對新的典型事跡要大力的宣揚,造成一種氛圍,讓大家有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制度層面要跟上,從管理創新要科技創新。
針對這次調研結果和科研人員普遍關注的問題,以及舉辦沙龍的討論分析,對學術創新文化環境建設提出以下觀點和建議, 提供給北京“三城一區”建設中制定科研體制和科技評價制度、建設科學城文化環境參考。
1、改革學術考評制度,尤其是要慎用定量考核制度。學術評價制度不合理是導致學術急功近利、學術浮躁和重復研究、學術腐敗的根本因素,是我國科研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定量的考核使人不能沉下心來做一些具有長遠意義的研究,考核成績又與個人的物質利益和職務晉升掛鉤,因此他們急著發論文、出成果,能靜下心來扎扎實實做研究的人越來越少,急功近利搞實惠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甚至突破做人底線,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管理部門應糾正以往單純以論文等科研成果為標準的定量考評機制,建立對科研人員公正、公平、更加理性、科學的學術考評、人才評價、職稱晉升體系;重視同行評價,包括國際同行評價;延長評價考核周期,重點評價學術帶頭人,學術群體內部人員應由學術帶頭人去考察;以研究成果的創新性、先進性和解決的科學問題的評價為主,發表論文等定量指標只作為參考。
2、科研機構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要分開。由于行政權力控制了所有的資源、人事、甚至研究任務,而學術權力在單位里基本沒有地位。目前有些單位學術權威又是行政一把手,亦官亦學,制定并操縱游戲規則,難免產生一些學術界的腐敗。所以對一些有一定影響的學科權威,建議讓其專心搞研究,不要再擔任繁雜的行政領導工作。要充分發揮和用好學術委員會的相關權力,建章立制,使其成為科研部門學術審議和決策機構,成為學術行為的仲裁機構,使學術真正獨立。
3、改革科技管理制度,使科研人員有條件“安、專、迷”,持續深入研究某一科學問題??萍颊邔W術文化環境影響是最為重要的,如果科研事業單位80%的項目都靠競爭經費,這樣就是競爭過度,改革就很難推行。建議對基礎類研究機構,60—70%的科研經費由國家穩定支持,30—40%經費有研究機構通過競爭獲得。這樣把科研骨干人員從每年的爭取課題的大戰中解放出來;避免科技人員的個人收入與課題研究經費掛鉤;科研人員工資待遇完全由國家提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去;科學合理考核科技人員,考核周期延長到5年,有跟蹤一個科學問題、發揚“十年磨一劍”精神,潛心研究的條件。以科學合理方式配置科技資源,解決科研人員多頭應付問題,使其能自主安排和跟蹤持續研究的項目,避免研究多面,這樣的政策環境不適合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難以堅持持續創新活動。
4、“小、散、雜、低水平重復”研究是當前科技界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存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這種現象主要是定量考核制度造成的。由于定量考核,發表文章的數量直接關系到科技人員的職務晉升、工資待遇,科技人員不愿意從事難度大的創新研究,跟蹤模仿成了主要研究方式。要改變這種狀況,改革定量的科技考核制度是重要對策。
5、對于應用型研究機構,技成果成功轉化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對技術的先進性和市場前景進行認真的評估並取得共識。技術和市場決定著企業生命力和效益;而共識,則是研發方和企業方雙方合作成功的基礎。
(2)產業化需要一批精通技術、熱愛成果轉化工作的科技人員。除了需要有研究人員,還應配備一些懂工藝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操作人員、能工巧匠。
(3)對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的所有人員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評價,要按從事工作的不同,分類評聘。評價要注重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最終的轉化結果。評判標準有別于基礎研究。
(4)資金支持是成果轉化過程的一個重要保證。建議國家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加大對成果轉化的孵化階段擴大實驗或中試放量工作的支持,以保證成果轉化全過程順利推行。
(5)重視對合作對象的選擇,這是產業化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對合作對象的技術基礎、資金實力、市場運行和管理能力以及領導者理念和企業文化等進行全面的了解,以便針對具體情況,制定相應計劃和措施,保證成果轉化的順利成功。
(5)重視對合作對象的選擇,這是產業化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對合作對象的技術基礎、資金實力、市場運行和管理能力以及領導者理念和企業文化等進行全面的了解,以便針對具體情況,制定相應計劃和措施,保證成果轉化的順利成功。
6、加強基礎科學研究?;A科研不能自娛自樂,要到“奧運會”上拿獎牌?;A科研其目的和使命是探究未知、發現新知?;A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存在不確定性。要建立寬松自由、資源共享的環境和條件,讓大批的優秀年輕人自由探索是一條正確之路。北京“三城一區”建設中,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搭建研究平臺,給優秀人才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讓他們自主選擇課題、自由開展探索;制定統一的考核規則,對研究群體負責人五年進行一次國際、國內匿名評估,評審團隊研究成果的先進性和科學價值;通過的留任、提高薪酬和科研經費,通不過的走人。同時開展學術創新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建設鼓勵年輕人心無旁騖、精耕細作的科研軟環境。
7、支持原創,尊重原創,保護原創,鼓勵原創性研究。關于科研項目申報和和獎勵的建議。目前在申報科研項目時,一般要寫立項依據和研究內容、研究目標、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擬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研究結果等。
但是,對于真正的“原創性、顛覆性”科學思想,在其萌芽階段,研究者未必有十分把握的方案和路線,這種原創思想是否可行尚需探討摸索。目前的立項評價缺少對這類課題的鼓勵。這樣,我們的研究只能是跟在前人的后面做一點點改進型的工作。
綜上所述,建議有關科技管理部門要切實樹立“支持原創,尊重原創,保護原創”的思想,構建能夠推進營造創新學術文化環境的評價體系。具體如下:
在國家以及北京的自然科學基金中,專門設立鼓勵“原創科學思想”類別的基金項目,經費不必很高,不要求完備的“可行分析”,但需闡明原創性。對于這類項目,允許失敗,但需說明失敗的原因,給出更新建議。
8、科技成果獎勵評議模式應當改變。目前國家獎勵的評議采用自主申報、主體評審、專家選定的模式。這有不少弊端,它具有強烈的主觀意識,缺乏客觀性,申報者總是自主不自主地“拔高”自己,往往都是“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加之是申報單位組織評審會,往往只找“贊同派”(若有反對者,以后便“出列”了),“面對面”的評審也不利于同行坦率表達意見,這樣的“評審結論”也多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是申報單位事先擬定評審意見,請同行專家簽字而已。至于到了國家科委的專家評議,現在的“走后門、拉關系”現象層出不窮,禁而不止,已成為一種人人皆知的潛規則。這種評獎制度是無法促進學術創新的,而且污染了學術創新文化環境。此外,目前國內的獎勵存在“重實物輕思想,重集成輕原創”的問題,這也是導致我國“跟蹤迅速,原創不足”的原因之一,這種狀態應當盡快改變,評價體系的導向是十分關鍵的,對學術創新文化環境有重大影響。
國家和地方科技成果獎勵評議模式應當改變,建議將申報制改為推薦制,將面對面的主體評審制改為背靠背的客體評審制。提出原始科學思想者應當是第一獲獎人。 最好設立像諾貝爾獎那樣一類的褒獎首先給出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或工程師。
9、大力、持久地宣傳科技界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先進思想和科學精神,老一代科學家愛國主義情操、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無私奉獻精神。要結合新的形勢,在科技界廣泛宣傳優秀科學家在道德、學風、價值觀方面率先垂范、言傳身教的先進事跡;宣傳他們在科技立項、招收學生、論文答辯、成果轉讓、發表論文、學術和項目評審、經費使用分配等方面的正確做法。
10、在選拔業務領導干部方面要處理好專業成就與領導的關系。要選拔政治立場堅定,作風正派、擅長科技管理、知識廣博、專業優秀的年富力強的科學家擔任各級業務領導,充分發揮他們在專業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但是,有成就的專家更應該在專業崗位上潛心研究、在專業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中科院老科協老專家咨詢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