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術創新營造良好文化環境
2020-06-28 15:56 來源:
【放大 縮小】
馬兵
(中科院老專家咨詢團)
當前中國學術界從業人員的數量、學術成果的產量、科研經費額度、科研儀器設備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整個學術界的靈魂――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卻著實令人擔憂。學術界的急功近利和作風浮躁時常飽受詬病。學術上造假、抄襲、科研項目低級重復,拉山頭、搞宗派、貪污腐敗等在科技界也時有發生。當下我們的學術環境和學術風氣極不利于學術的健康發展。
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學術界的評價和導向機制出了問題。在八、九十年代,國家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事業單位經費緊張,單位就鼓勵科研人員下海搞‘創收’,以誰搞得錢多論英雄,以文章發表的數量作為評價提薪、提職以及分房的依據,滋生了一些人投機取巧、采用拉關系、重復立項、重復投稿、抄襲等手段創業績,這些急功近利的風氣在學術界至今未肅清。和社會上的貪污、受賄等腐敗相比,被視為凈土的學術界的腐敗對社會危害性更大。學術界作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領域,它擔負著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使命,關系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它的腐敗直接標志著學術道德的淪喪,為人師者師德和人格的缺失,不僅會貽誤后代,破壞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損害國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更會導致我國傳承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的喪失。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從五個方面對中國學術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概括:學術生態滯后、學術研究自律性不足、學術研究活動受外部干擾太多、學術評價指標和導向機制不完善、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這一概括基本符合實際情況。也證明政府對于當下的中國學術環境已有清晰的認識。
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時代學術能否得到好的發展,關鍵有二:一是政府要堅持正向引領,出臺法規制度約束和懲戒機制,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二是為學者提供良好的物質待遇;創造寬松和自由的學術環境,這兩點都需要政府為之。為此建議:
一、學術文化的培養要從幼兒抓起
搞亂一代人的價值觀不需要多長時間,但回歸正常學術環境,是一個很長的
過程。是需要下大力氣的。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良好的文化環境的創建,一種有熱愛科學、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的社會氛圍,要從小嚴格教育培養,它對提高下一代全民現代化教育水平和科學素養是非常重要的。
科學教育觀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學術文化氣質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其行為方式和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和師資水平息息相關。目前香港的動亂就和它的教育制度及體系出了問題有關,所以教育出連祖宗都不認,甘愿做狗的一批所謂精英。
如今社會思想更加豐富多元化,公眾對科學家的關注和崇尚還不如演藝明星,科學家的光環似乎褪色許多,這種現象不得不引人憂思。記得前輩錢學森先生在世時曾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多年前,數學家邱成桐教授也發表過我國為什么沒人獲得諾貝爾獎的言論。所以建議政府加強對學校教育體系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學校要設立有關《科學》的課程,課程可包括科學家的故事、科技報國的精神、科學發明的觀察與方法、專業及工匠的精神等系統內容,可以從幼兒園做起,在新形勢下對我國的教育體系進行創新和充實。
二、科研單位在新職工入所前,要進行價值觀、科學報國精神、科研道德以及法規制度的班前培訓
目前,科研單位即培養研究生同時也招收研究生畢業的新職工。對新入職的職工,必須要經過系統地、嚴格地學術訓練,使其在以后的學習、發展、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科學報國精神、使其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準則。這個訓練過程可以影響到一個學者一生的研究道路,學術文化是科研單位在探求知識、追求真理、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良好的有一定的特色和氛圍的一種文化氣質。對新時代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科學家精神要大力宣講。單位可以組織有豐富研究經驗的科技人員為教師并制定培訓計劃,拿出3~6個月的時間對新職工進行崗前培訓。政府應對科研單位定法規,新職工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
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對創新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創新人才不僅應具有自覺的創新意識、強烈的創新精神,而且還應具有縝密的創新思維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是教育系統的根本任務,單位的學術文化建設對于創新人才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改革計劃性科研經費管理方式,完善穩定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為學術創新營造良好的物質環境
為讓那些喜歡學術研究的人能夠靜下心、坐得住、自由地思考自己關心的學術問題,政府除了減少或壓縮那些刺激學術發展的行政性的做法,改善年輕學者的生存環境外,還需完善建立一個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項目的發布和申報共享平臺,平臺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的發布和申請機制,我國很多政府部門有下屬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很多時候,課題信息的發布和評審結果不夠公開透明,這樣極易造成權力尋租和科研腐敗。由于項目經費的申請、審核、批復由政府各部門分別管理,科研項目管理分散,故低效和重復研究活動長期存在。國家應對一些重大科研基地以及基礎研究課題以穩定支持為主,使科研工作者能專心圍繞重大科技前沿和國家目標開展持續穩定的研究,且不為經費奔波操心。我國科研經費目前管理僵化、科研單位科技經費管理沒有靈活性,再加上科研經費分配體制自身的一些問題,是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障礙。政府在科研財政投入體制存在明顯的條塊分割和部門利益特征,科研經費管理上還是一種計劃性思維,科研活動政府化、行政化,使研究缺乏自主權,研究者無法真正基于個人優勢和研究興趣開展科學研究。研究者只是完成命題作文交差。所以對科研經費的管理發放,建議政府應出臺減少對科研人員束縛的一些政策條款,在加強科研機構考核并以法規制度約束的同時,只要能夠較好地做好科技研發工作,經費預算、經費使用、日常的科研工作細節國家都可以不管,把科研人員從繁瑣的財務運轉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