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學教育應開設傳染病疫情防疫課程 ——關于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后的建議
2020-06-28 15:53 來源:
【放大 縮小】
傅德賢
(中國科學院老科協過程工程所分會)
疾病、自然災害、戰爭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面臨的三大敵人。自然災害、戰爭一般來說都在局部發生。洪水、地震、滑坡、海嘯是重要的自然災害,它能瞬時間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但這些災難往往發生在局部地區,如亞洲地震主要是在喜馬拉雅山脈,是人煙稀少的地區,甚至是無人區。有些災害是有前兆的,可以預報預防。國家及民族之間的沖突在聯合國憲章的制約下也可以基本維持世界和平,戰爭也只是在局部,也可以預防。
而傳染病就不同了,它可以迅速傳播到全球。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看到病原微生物能跨越物種,從動物身上進化到人身上。會從南方跑到北方,從東跑到西,最后并形成人傳人。病原微生物雖然小到微米納米,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窮兇極惡的,不分男女老幼,1.8米的男子漢也是與它見一面就會被它擊倒,如果任由其擴散,最后的損失比一場戰爭死人要多得多。人類進入21世紀才20年,全球就爆發了幾次大、極其嚴重的傳染病。比如2003年中國非典型肺炎,2004-2005年中東地區的重癥呼吸緊迫癥,2012-2015年的禽流感,2015-2016年的巴西寨卡病毒流行。幾次大流行病都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及西歐國家流行的瘋牛病也傳染到人身上,給英國和西歐經濟沉重的打擊。人類與病原微生物的斗爭從來都是被動的,病原微生物是來無蹤去無影。面對病原微生物不能守株待兔,要主動出擊,要采取多種戰略戰術。當它流行起來,人類就應集中大部隊將它圍之殲滅之,當它聲消匿跡時也不應放松警惕,應加強預防病毒知識的普及。
與病原微生物的斗爭是一長期的斗爭,這不僅僅是醫護人員的責任,也不僅僅是防疫人員的責任,是全體社會公民的責任。從這次疫情我們體會到,對瘟疫的預防及知識的普及是重要的。而學校是疫情防疫知識普及的重要的關隘。傳染病疫情防疫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使其成為一門必修課。幼兒園的任務是使小孩有初步的疫情防疫知識,小學再深入一點這方面的知識,中學要擴大和深入的防疫知識,高中既要有防疫的實踐又要增加理論的學習。進入大學后非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入學教育或軍訓時增加傳染病預防教育。
學校要開一門課程需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課本,組織有關專家編寫此類課本是很容易的事。二是教師;師范院校生物院系的畢業生稍加培訓即能任教,或是衛生技術學院類的畢業生也是能勝任的,三是課程安排;只要教育主管部門認可這門課程就能安排出時間,排上課表。
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活動空間擴大,生物新技術的研發,太空的探索,各種家用電器產生的光波、微波、無線電波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是新病毒產生及病毒變異的根源。因此,人類要有與病原微生物長期作戰的準備。一方面專業隊伍要時刻保持警惕,保持戰斗力,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即投入戰斗。另一方面要全民普及傳染病預防知識,要做到時刻警惕傳染病的發生,念念不忘防疫。學生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加強學生傳染病預防知識教育就是建立抗御傳染病的堅固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