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化醫療改革的若干建議
張玉涵 班守正 吳漢基 蔡金榮 張麗榮 羅福山
張新民 周錦玉黃永年 龐紅勛 殷秀蘭 袁永明
(中科院老科協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分會)
本建議要求加強國家醫療保健行業管理,取締、取消一些違背民意的不合理醫療行為和制度。因為,當今在市場經濟利益驅動下,醫療保健衛生行業產生的種種亂象,已經嚴重背離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成為不可低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為了闡明建議的依據,本文用較長的篇幅闡述醫療保健的社會性質定位和目前存在的亂象。
一、醫療保健的性質定位
醫療、教育和養老是廣大民眾最關心的三件大事。特別是醫療保健,關系到每一個民眾的切身利益,健康生存是最大的人權保障,所以先進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也是評判國家穩定、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指數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
古今中外,醫生都是最高尚的,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人群。中華民族有著 “醫者,仁心” 的優良醫學傳統:“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醫風、醫德傳存數千年,許許多多扶危濟貧、起死回生,不追逐名利的故事流傳民間;神農嘗百草,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孫思邈等無數先賢,被尊崇為醫學始祖、醫圣、醫仙、藥仙,成為后世師表。在中世紀的歐洲,醫生也同樣是最受人尊敬的群體,具有和神父同等的地位,是救人的圣者,因而被稱為“白衣天使”。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之后的現在醫學,基于人體構造學以及生理、生物學的科學指導,形成了服務于人類健康保障的醫藥衛生科學技術體系:先進的診斷設備,病理明確、用藥準確的疾病預防和治療,生活、運動、飲食節律的科學指導,保障了人們的健康,使人的平均壽命大大提升,現在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
*執筆:張玉涵
人均壽命已經超過80歲。中國1949年前,人的平均壽命不足35歲,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民生活與環境條件的改善,醫療水平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的平均壽命也逐年提高,現在已達76.1歲,北京男性平均壽命78.3、上海女性平均壽命82.4,分別位列全國第一。
以上事實證明,醫學發展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醫生這一神圣職業,在現代社會中顯得更加崇高、偉大?!叭嗣P天”對于一個病人而言,醫生就是掌握自己生死大權的“天使”是自己的“再生父母”;對于醫生本人而言,責任重大“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必須兢兢業業,為病人生命負責。所以古人提倡的“醫者,仁心”、“懸壺濟世”在今天同樣是必須弘揚光大的醫德、醫風,醫療機構、醫療人員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所以,醫療保健和教育、養老一樣,都應當是服務于廣大民眾的社會公益事業。
二、我國醫療制度的變遷與醫改
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政府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發揚同心同德、銳意進取的奮斗精神,實現了中國社會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民生得到極大改善,14億中國人民迎來了一個繁榮、昌盛、和諧、穩定的新時代。但是,在看到改革開發所取得巨大成就的主流時,同樣也注意到一些帶給社會負面效應,隨改革洪流泥沙俱下,難免有一些非主流失誤,其中醫療、教育改革的某些失誤,影響尤為突出。
回顧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明確了教育、醫療的基本性質是社會公益事業。當年毛澤東主席再三強調,不能以賺不賺錢來看藥品醫療,他說:“醫藥是為人民服務的,藥品是保護勞動力的,不能以藥品能否賺錢來衡量醫院的作用?!?/b>因此,雖然新中國剛建立,國家還很貧窮,但是卻以各種不同方式,建立起了新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基本的醫療保障。從1949到1978的30年間,大力建設基礎醫療設施,培養醫務人才,逐步完善醫療衛生和醫藥生產管理制度,使得各階層人民“病有可醫,老有所養”人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到1978年,人的平均壽命接近70,比起解放前的35歲翻一倍。
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總人口超過11億,延續30余年的醫療費報銷制度成為各單位、各部門沉重的財政負擔,跟隨改革開放大潮,醫療制度改革勢在必行。但是,如何改?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同的爭論意見,主要分歧在醫療、教育、養老三大社會公益事業的性質上。有一部分人積極推動改革的全盤西化,鼓吹市場經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主流,主張醫療、教育、養老也應納入市場經濟體系。1994年,首先在個別地方開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試點,為全國醫療制度改革探索經驗,由此揭開了“醫改”序幕,其目標是“為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確保每個人,包括弱勢群體都能享受到政府的醫療服務”。在其后十年的改革中,衛生醫療改革和教育改革一樣,按市場經濟規律經營學校、醫院和藥品,全面推向市場化,取消政府對醫院、學校的撥款,自營自建、自負盈虧;企、事業單位取消新中國前30年的“醫療包干”制度,逐步轉成社會勞動保險醫療制度;行政部門公務員、高級干部和一些特殊人群依然保留公費醫療;廣大農村則推行農民自愿基礎上互助共濟的農村合作醫療,三種模式組成中國特色的現行醫療制度。事實證明,這樣的“醫改”事與愿違,明顯地違背了初衷:“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確保每個人包括弱勢群體都能享受到政府醫療服務?!?/b>反而進一步擴大了資源配置的不均,擴大了享受醫療服務的不公平。繼續享受公費醫療的人群全部報銷,大病小病一分錢不花;社會醫保群體,全國各地規定各不相同,花樣百出,按市場化規律怎么有利于政府財政支出、有利于保險公司,有利于賺錢盈利,就怎么規定,諸多限制滑稽可笑。例如,某種病能報銷,某種病不能報銷;好藥、特效藥、能治病的藥得自費,便宜的,能報銷的藥不治??;工齡、工種、級別不同,能夠報銷比例不同等等……農村合作醫療,既沒有給農民帶來實惠,由于藥價飆升,反而增加了看病難。
為什么立意尚好的“醫改”,會遭到民眾普遍詬病,其根本應是“市場化”的指導思想動搖了醫療公益性的本質,從而導致改革帶來資源配置的更加不均,醫療服務的更加不公平:市場化使得醫療設備、人才資源都流向大醫院、好醫院,好醫院良性循環,越來越好!小醫院不具備吸引力,資源少,人才缺,惡性循環,越來越差;民眾看病當然希望找好醫生、好醫院,于是好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國家的醫療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另外,三種制度并存,造成當官的看病方便,普通民眾看病難,弱勢人群、農村老百姓看病更難。這種不均、不公正在演變成和諧社會中潛在的不穩定危機。
可是,現在卻還有一部分人無視現實,依然從商人的角度,繼續鼓吹醫療改革的市場化、商業化運作。例如,2018年7月16日,在具有政策指導性作用的《經濟參考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公然認為:“養老、教育、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剛性需求呈爆發式增長,有望成為我國拉動內需的‘三駕馬車’。”這顯然代表了那些在“醫改”中,撈得盆滿缽滿的“商人”利益,他們好像發現了大金礦,把14億中國民眾的醫療健康、教育和養老需求,看成是他們賺錢的巨大市場,以最大化的賺錢盈利為目的,進一步“坑民、害民”所謂拉動內需的“三駕馬車”實質上是中國民眾頭上,新的“三座大山”。深化醫療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在市場化道路上“剎車”,本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以創新思維,讓“醫改”回歸到:“讓每個人,包括弱勢群體都能享受到政府醫療服務?!?/b>的正確軌道上來。
三、當前醫療保健系統的不正之風
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實施醫療衛生方面的改革本身應是一件好事,在改革進程中也有許多新政策、新制度,起到積極作用,對民眾的醫療服務、預防保健等各個方面發揮作用。例如,2002年爆發“非典”疫情,在各級黨和政府的有效組織下,取得了對抗疫情的決定性勝利,這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由于‘醫改’對醫療衛生服務事業性質定位的錯誤,導致醫療保健系統出現違背醫德的若干不正之風,也是民眾能夠直接感受到的事實。
2018年底,一篇由《南方周末》記者發表的文章《醫院病了》引起熱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據實暴料了全國各地頻頻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通過對一些典型“醫患糾紛”的實地調研,對現在醫院以盈利為目的“過度醫療”、“開單提成”、“收紅包”以及“醫院院長的權與責”等進行了揭露,并指出隱藏在后面的,違背良心和醫德的市場交易時,作者質問到:“過度醫療害了誰?”傷害的不僅僅是病人利益,還有醫學本身,醫生如果一味忙于賺錢,專家變商人,最后導致業務荒疏……
2019年1月,一篇《究竟誰病了?》的網文,再次轟動。作者宣稱自己是一位三甲醫院的科主任醫生,他理直氣壯地向前文作者提出三個問題:“是誰把醫院推向市場?取消政府對醫院的撥款?”、“是誰制訂的醫療收費價格,藥品價格?”、“是誰制定的‘醫?!∪说淖再M水平?”這位科主任自問自答,用自身科室為例,詳細講述了醫院市場化改革的種種亂象:
首先是把醫院推向市場,停止了給醫院撥款解決醫院運行費……醫院必須自己掙錢來搞建設、發工資,否則醫院立即會停止運轉。這等于是把原來毛爺爺時代建起來的,屬于全民所有制的公立醫院,承包給個人,一夜之間變成某些人拿去賺錢的資本;醫院以科室為核算單位,獨立核算,每個科室必須要把人員工資、獎金,以及辦公費、設備折舊費、醫院管理費、人員進修費、學習費、獨生子女費、夜班費、加班費、傳染病補貼費、服裝費、醫療用房折舊費等等通通掙回來,而且還要上交盈利,如果科室掙不回來,室主任就得扣工資、獎金??浦魅我篮J畫瓢,再下包給每個醫生,如此層層“包干”逼迫醫生們為了保工資、掙獎金,不得不努力創收,多收病人,多開大檢查,大處方。在這種純商業運作模式下,醫院成了商場,醫生成了商人。更可怕的是,由此發展出了某些醫院把科室外包給社會上不懂醫學,只懂賺錢的商人去經營,醫院坐收漁利,產生出臭名昭著的“莆田系”,在社會上造成極壞影響,讓廣大民眾“談醫色變”,心存疑慮,深怕成為“莆田系”的下一個受害者。
第二個問題是醫藥市場化。醫藥作為商品,醫藥廣告滿天飛,雖然政府物價部門對醫療費和藥價實施管控,但并不妨礙中間藥商賺得盆滿缽滿,中國人口眾多的醫患需求,造就了一大批千萬、億萬富翁。病人使用的藥價,高出藥品出廠價數倍、數十倍。醫院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藥品加價不做‘虧本買賣’,明文規定:醫生對病人用藥時,誰救人,誰收錢,醫生救人,醫生收錢,收不回錢從醫生工資中扣,所以,“醫院門前見死不救,病人不交錢就停藥”在今天司空見慣,所謂“懸壺濟世”的醫德蕩然無存!
第三個問題是醫療主管部門制定的社保醫療。社保局絕無半點替病人考慮的救死扶傷精神。首先,病人入院時,要自己交夠押金,社保才能支付,個人押金用完,社保一分錢不會多出,醫院對病人立即停藥,愛死不死,沒人過問!病人家屬什么時候再交錢,什么時候再恢復治療;如果病人“醫?!狈蓊~超出上限、住院時間超過上限,社保也不再出,如果超出由醫院自付。醫院不是慈善機構,絕不會‘傻’到為患者倒貼!所以,患者沒錢看不了病,錢不夠就被攆出醫院。這和舊中國的民謠“衙門朝南開,無錢莫進來!”有什么區別?“醫改”連起碼的人道主義精神都喪失殆盡!
感謝這位科主任醫生用自身做例子,揭示出真實的醫院內幕,并指出醫院種種亂象的本質是政府“醫改”政策全盤市場化的后果。其實,人人都有親身感受,今天人們走進醫院,再也看不到醫生、護士帶給病人的溫馨,只有冷面冰霜的打針、送藥小姐;不掛聽診器,不看人,只看化驗檢查單,按教科書開處方,三句話走人的醫生。許許多多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咄咄怪事,在醫院隨處可見,例如:
1.醫院護工的使用
不知道從那一天開始,醫院里派生出一個新工種——“護工”。這些著裝五花八門、男女老幼混雜的護工們,堂而皇之地走進病房,扛起了病人的護理工作。護工由病人提出要求,醫院的管理公司指派,工資每天180~200元或者更多,由病人自費,醫院抽成。一個重病或年老病人,因為使用護工,就額外增加一筆不小的開支,弱勢群體還敢進醫院嗎?再說,這些護工和其它行業的農民工一樣,大都是文化程度較低,沒有任何醫療衛生常識培訓的農民,他們做一天,得一天工資,為了多掙錢,一個護工可以同時監管幾個病人,拿幾份報酬,而且每天都可能更換護理對象,今天是這個病人,明天是那個病人。請問,醫院病房本來是高度隔離的無菌區域,難道醫院就不怕病菌污染,就不怕病人的交叉傳染?護工們把病房當成“家”,吃、喝、拉、撒與病人同一室,就不怕傳染?護理學是醫學的一個專業學科,醫院就那么放心地交給不懂醫學的農民工去做?醫院“護士”用來干什么?什么叫護士,就是“護理”之“士”,護士不干護理,還叫護士嗎?中國醫學界的“南丁格爾”獎是頒給護工,還是護士? 顯然當前醫院護工制度,純粹是市場化、商業化的產物。
2.醫院開公司,搜刮民脂民膏
醫院為了創收,為了多賺錢,開辦形形色色的公司,把一些本屬醫事服務的工作、器材設備分離出來,強加給患者自付,強賣強買。我們單位一位老人,不小心摔一跤,照片顯示腰椎輕微骨裂,醫生要求家屬先去醫院買一付支架(附圖),一個硬塑料殼1400元,醫生說:“不買醫院的,其它不規范,病情惡化后果自負!”支架買了,醫生只開了一只醫院自制藥膏完事,病人回家,臥床2個月好了!那付支架使用累計不足10天,就成廢物!請問這種用品為什么必須要患者購買?為什么醫院不能租借?成本幾元、十幾元的東西,憑什么要1千多元?這類強加給患者的額外負擔,醫院良心何在?這類極不規范,違背醫學常識和醫德、醫風的不當行為,只有改革后的醫院里才會有!
3.醫院大門朝南開,沒錢、沒權別進來
本來,醫生在患者眼里是救難者,患者在醫生面前不存在貧、賤、高、低,只有病癥輕重,“因病施救”是醫生的天職??墒?,現實卻并非如此,因人“下菜”,在中國司空見慣!例如:2016年,我單位一位老專家(九三學社會員),因骨折住進北京一家著名三甲醫院,先被安排在一間七人病房里,加鋪,護工費每天自費220元。后來,“九三學社”和單位出面打招呼,馬上給換到單人間,給予特殊照顧。一樣的病人,前后兩種待遇,讓這位老專家、民主人士感嘆萬分,他幽默地說:“一下變個樣,突然住單間,太孤單!不習慣了!”中國人生病,得什么病,還得看自己的等級夠不夠!這是何等的離譜??!
4.不合理的掛號(醫事服務)費
醫院取消掛號費,改收“醫事服務費”,大概應當算是2017年“醫改”最具亮點的新聞。這里姑且不說醫院原來收取掛號費是否合理,就說這一改革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減輕民眾負擔,看病難的問題,還是為了醫院增加收益!北京人大概還記得:改革前三甲醫院掛號費是:知名專家14元,正主任醫師9元,副主任醫師7元,主治醫師5元;改革后的醫事服務費:知名專家100元,正主任醫師80元,副主任醫師60元,主治醫師50元?,F在患者掛號,費用名稱變了,但同樣是獲得一張掛號條,前后對比,最多的增加了10倍,這能算“取消”嗎?是減輕民眾負擔嗎?官方(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對此的解釋說,醫事服務費制度的設立有利于控制費用和成本管理,取消15%的藥品加成……將公立醫院由賣藥品、用耗材、大檢查、多化驗等渠道獲取收益、保障運行,轉變為通過提供科學合理優質的診療服務,來獲得收益、保障運行,強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導向,不過多增加患者負擔……這意思是,掛號雖然多給錢了,但醫藥費、檢查費等等降低了,醫生服務更好了,所以是患者得利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請問:現在從醫院拿藥的醫藥費降低了多少?降低15%能和增加10倍平衡嗎?改革前100塊的藥,改革后10塊能拿到嗎?醫院的檢查項目價格降低了10倍嗎?改革后提供“科學合理優質診療服務,”那就是說,改革前醫生看病就不“科學優質”!這豈不是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誣蔑嗎?另外,病人住院時,各種費用一列長長清單,連一塊紗布、一只棉簽都不會漏下,那每天還要收100的醫事服務費又是用在哪?患者開同一種藥,為什么知名專家的醫事服務費就要高出主治醫生一倍,難道知名專家開的藥比主治醫師開的更有特效?關于醫事服務費的種種不能自圓其說的解釋,根本掩蓋不了多賺錢、多盈利的目的。2018年8月人民日報刊登某記者從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獲悉:“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15個月來,僅調整醫事服務費報銷政策一項就減少個人負擔6.76億元,進一步推動了醫療改革的實施,減輕了群眾負擔?!?這種彌天大謊讓人驚訝!不知道是哪些“群眾”感覺到了負擔減輕?
人吃五谷雜糧,總得生病,生病就要找醫院,這是社會的剛性需求。所以,在醫療方面,即使再不合理的規定,民眾也只能認!再大的謊言,群眾也只能忍!不過,我們不能不提醒某些當權的“醫改”政策制定者,民眾心中怒火的長久積郁,一旦爆發,釀成社會動亂,可能就不是簡單的“醫鬧”了,你們可能就是被送上歷史審判臺的第一批罪人!
5.醫事服務費差異化,加大資源配置的不公平
醫事服務費的不公,還有一條:同樣的病,找不同醫院、不同醫生醫事服務費有高有低,差距大1倍,而且還沒看病,就先收費,不管什么病,只看醫生職稱高低。正如方清平的一段單口相聲中的那個一病兩看的笑話:“完了!完了……”、“廢話!醫生說你有病,專家說你沒病……”讓人笑不出來,只想流淚!藝術來源于生活,現實中,確實有那種現象:頭天是普通醫生,說你“病的不輕!”第二天同樣一個醫生就是專家,說你“沒??!”。
北京市一級、二級和三級醫院掛號收取的醫事服務費一般要相差10~30元。市衛生計生委主任xxx在解釋這種差異時,說是為了“體現醫生勞動價值”,“有利于推動分級診療格局的實現”,“可以有效引導常見病、慢病患者分流”這些完全基于以錢為導向的思維,忽視了更重要的“人權”問題,忽視了對醫生尊嚴的維護。請問:醫療衛生系統醫生職稱評定難道沒有統一標準?三甲醫院醫生就比普通醫院醫生高人一等?這種規定難道不是對廣大一、二級醫院醫生的公然歧視?再說,患者看病,當然要找好醫生,希望有更高的準診率,花錢能治病,這種差異化醫事服務費不正是向患者暗示,哪個醫院好,哪個醫生好嗎!又如何能夠疏導分流患者呢?反而會把更多患者導向去三甲醫院,資源更向三級醫院集中,人為加大了醫院之間的差距,這完全與“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醫改”初衷背道而馳。
6.特需門診制造特權階層,鼓吹金錢萬能
現在各級醫院都設有特需門診,醫事服務費高出一般門診數倍、數十倍。據說,有的知名醫生的特需掛號高達上千。醫院對特需門診的解釋是 “解決患者看病難,分流一般門診的壓力”只要多出錢,看病就不難了。顯然,這完全是以“經濟杠桿”調劑需求的產物,是為新興權貴、富人服務的,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是在加深社會的階級分化,不符合共產黨人的初心。而實地調查證明,有相當一部分特需門診患者還是普通民眾,完全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忍痛,出高價去看病,就像每年春運,農民工不得不買高價車票回家一樣。這種赤裸裸地從患者身上搶錢的做法,已經喪失了一個公正、和諧社會的基本道德!廣大民眾敢怒而不敢言。
四、深化醫療改革的一些具體建議
造成醫療衛生系統諸多亂象的根本原因是,對醫療事業性質定位錯誤。所以,當前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恢復醫療衛生社會公益事業的性質,具體建議是:
1.恢復醫療公益性質。各級醫療機構收歸國有,由地方衛生廳(局)或中心醫院統一管理,醫院恢復事業單位編制,由國家社會保障金中劃出一定比例,來支持醫院運行費,包括人員基本工資及醫院基礎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費。
2.醫院贏利只用于提高醫生的獎金和福利待遇,以提高醫生報酬,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激勵醫生的積極性。強化醫德、醫風教育,樹立救死扶傷的“懸壺濟世”精神。
3.撤銷醫院下屬一切為創收賺錢的商業化公司和機構,某些非醫療服務商業銷售門店,回歸社會,與醫院脫鉤。
4.均勻醫療資源配置。同一城市(區)的醫療系統組成聯合體,較少行政編制,各級醫院聯合運行,資源共享,各職稱級別醫生由聯合體統一調配,大小醫院同工同酬;大型醫療檢查設備共享共用,統一定標,統一核算;嚴禁醫院、科室外包給私人個體經營。
5.加強醫藥生產與銷售管理。在允許藥品生產廠家在嚴格控制價格和質量前提下的自由競爭,減少醫藥供應的中間環節,由政府監管調控,醫院應從直接生產廠家采購藥品,保證醫院藥價不高于市場藥店價格,確保病人享受到合理的醫藥價格實惠。
6.徹底改革就醫門診流程。既然是取消“掛號費”,那么掛號就不應該收錢,醫事服務費應當接受醫療后,據實繳納。所以建議:在市(區)醫療聯合體下,建立智能醫事管理系統,改掛號制度為分診制度。具體做法是:①在全市(區)醫療聯合體的各級醫院同時開放分診窗口,初診患者持就醫卡到任意醫院、任意分診窗口分診;②由普通醫生替代“掛號員”對患者預診,并根據預診,按癥需求,分配不同醫院(本醫院優先)科室、不同級別的醫生門診;③門診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做出檢查和治療或轉診、會診、住院等處置意見;④患者根據最后一步的就診結果,到繳費處持就診卡和社??ńY賬,按患者享受醫療全過程的繳費清單交費,包括:醫事服務費(分診、門診、會診等等)、檢查費、藥費、醫院管理費等等。⑤針對很大一部分慢性病、老年病長期服藥患者,需要定期開藥的情況,設立免醫事窗口?;颊咧婚_方取藥,沒有其它醫事服務費,開方的醫事服務費,不應高于主治醫生。⑥復診患者的二次復診,由門診醫生直接預約。
新的就醫流程的好處是:①避免了患者看病掛號的盲目性;②保障了醫事服務費的名副其實;③體現了各級醫院相同職稱醫生的同工同酬;⑤真正做到了患者分流。大部分復診、開藥病人無需再占資源;初診在哪兒“分診”都一樣,無需一定要專去某醫院,找某醫生;⑥分診把關,保障了看病醫生專業對口,徹底根除了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⑦各級醫療資源被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民眾就近就醫,對癥就醫,找準好醫;⑧全市(區)統一分診,提高了醫院病房床位的有效利用率;⑨降低了因誤診或待診,延誤患者治療的事故;⑩更好體現了各級職稱醫生的技術價值,并保證了醫生合理的勞動強度。
7.取消特需門診,全體公民享受同等醫療服務。因病施醫,杜絕走后門拉關系!
8.取消患者住院固定每天100元的醫事服務費。在繳費清單中,明確列出具體醫事服務計費項目,按項目計費。
9.取消‘醫?!Ц吨械囊恍┎缓侠硐拗?,如用藥品種限制,住院期限限制、患者身份限制等,保障全體公民同等享受同等醫療服務。
10. 本著“救死扶傷”原則,制定患者搶救、急救法規。搶時間,先救人,后計費(當年‘非典’管控模式)。如果發現醫院、醫生有“沒交錢,不施救”的行為,應追究刑事責任。相對應的國家管控措施,應在社會公益中,設置國家“人道主義基金”會,支持確實貧困的欠費患者。
11.廢除醫院現行護工制度,不得使用農民工做病人護理工作。強化護士隊伍的專業培訓,明確護士的護理職責。如果危重病人需要特殊監護,應有專業監護人員,而且其費用應納入醫事服務費,納入‘醫?!懂?,不應全部由病人自費雇傭。
12.國家應立法,禁止公立醫院機構的任何商業運作行為,如果發現應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13.醫藥使用是醫生的事,是醫生用來治病救人的,不是用來賺錢的。所以,國家影視傳媒等,應嚴禁醫藥商業廣告。對于衛生保健的虛假廣告要立法加強打擊力度。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會議報告中,要求“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眹覍θw人民的社會醫療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勇于改正錯誤,是中國共產人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為了民族復興,深化醫療改革,創造一個具有特色的,為全體人民謀幸福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體系,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為此,提出以上若干建議,供相關部門參考。
本建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老專家咨詢團全體成員討論,集體署名提出。作為建議者只是一般民眾,文中如有不當措詞,敬請原諒。